| ||
書名:健康大祕密 新書內容搶先看: 下背痛嗎?快點檢查電腦位置及坐姿! 彭士峰 博士 你的電腦到底是擺在什麼方向?如果電腦擺設偏向一邊,偏左或偏右,這麼一來,脊椎將會不自覺的傾斜,長期下來也會導致下背疼痛。 現代人下背痛的情況很常見。下背痛的發生成因很多,但是有八成和患者坐姿不正確有關,尤其是現在人工作忙碌,經常一有機會就想癱在軟綿綿的沙發或床上看電視、看書,長期下來,將會造成腰椎後面幾節變形。 每次說到這個,我就會以塑膠來做比喻。塑膠在熱能的環境下,十分容易塑型,一旦逐漸冷卻,就會變硬。 人體的腰椎也是一樣,腰椎必須要保持自然的弧度,才能承受重量,如果經常性的癱臥在軟沙發上,腰椎就會變形。尤其是人體在動態的環境下通常體溫較高,一但 躺下進入靜止的環境裡,體溫漸漸降低,又躺在不對的東西上面時,腰椎失去它應有的弧度,那麼就很容易傷害到周圍的軟組織,產生發炎疼痛。 現代人坐在電腦前面的機會很多,請趕快檢查,你的電腦到底是擺在什麼方向?如果電腦擺設偏向一邊,偏左或偏右,這麼一來,脊椎將會不自覺的傾斜,長期下來也會導致下背疼痛。 除此之外,女性如果經常懷抱孩子,或是駝重物骨盆不正,導致背部肌肉拉扯不均,使得背部肌肉一邊處於拉緊的狀態,一邊處於過鬆的狀態,背部肌肉也會感到不適。所以我總會建議女性患者,愛孩子也要顧自己,畢竟擁有健康的身體,才有更多的精神來照顧孩子! 情緒的祕密 王宥驊 博士 長期喉嚨疼痛的問題,在與另一半溝通之後,竟然不藥而癒! 年約三十出頭的H小姐,一直有著睡眠不佳、長期喉嚨疼痛的問題,加上她的喉嚨內有小小的硬塊,被懷疑有甲狀腺腫瘤的傾向。 透過諮詢,我以花精與撥恩療法來幫助她取得身心的平衡,約莫第三次見面時,H小姐告訴我,她的睡眠品質變好了,也比以往要開心,喉嚨的疼痛雖然不像以往那麼不舒服,卻時好時壞,並沒有完全痊癒。 從自然醫學的學習中,我知道人的病症大都是由情緒所引起,和H小姐聊開之後,才知道她的先生沉迷於線上遊戲,只要一打起電動就入迷,即使她想找先生聊天,先生在回應時,眼睛仍然不離開螢幕,她相當在意,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與先生好好的溝通。 聽到這裡,我心想:這就是了! 由於H小姐非常在意「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彼此」,但她的先生卻不是如此,導致很多時候,她有話想說,卻又說不出口,當這樣的負面能量累積在喉嚨,日子一久,也會出現喉嚨的不舒服以及相關的問題。 我鼓勵H小姐要與先生好好聊一聊,用正確的方式來做溝通,她果真照做,不久後,她喉嚨痛的問題就解決了。 至於類似腫瘤的物體,雖然存在著,畢竟這是長期累積的負面能量所造成的,需要處理的時間會比較久。 又過了一陣子,H小姐回來找我,說前一陣子跟先生去了峇里島度假,心情非常好,回台灣後到某大醫院檢查,發現腫瘤變小了許多,而穿刺的報告也指出這腫瘤是良性的,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了。 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,我們的免疫系統自然會啟動,開始做出超乎我們想像的修復,就好比電腦重新開機或是作業系統重灌一樣,回復到一個健康的原點。 我想,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!什麼都不要想,盡情的享受當下放鬆的氣氛。 所以給大家一個建議:如果身心的問題遇到瓶頸時,不妨出去走走,散散心,遠離煩惱的環境。就連自己是生病的事都要忘得一乾二淨!我相信這樣對身心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! 失眠醫不好?可能是脊骨、頸椎問題 失眠的原因各異,有的人是因為情緒,有的人是因為慢性病造成不適,但是其中有不少失眠原因是脊骨、頸椎與肌肉失調的問題。 媒體經常會報導失眠這個話題,足見對於現代人而言,失眠已經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了,但是最令我感到震驚的是,失眠的人口年齡開始往下降,大學生失眠的比例也不算少。 失眠了,怎麼辦? 通常人們會尋求的解決方法,可能就是睡前吃顆安眠藥。 然而,一停吃安眠藥,就無法入睡,只好長期倚靠安眠藥。這,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。 很多尋求自然醫學的患者,都是因為失眠、吃相關藥劑仍然無效而來,失眠的原因各有不同,採用的自然醫學項目也不一樣(有的人是因為情緒,有的人是因為慢性病造成不適),但是其中有不少的失眠原因其實是脊骨、頸椎的問題。C小姐就是其中一位。 三年來,C小姐因為嚴重失眠,即使吃藥,每天大概只能睡一個小時:有時就算很累,上了床還是無法入眠;有時好不容易睡著,卻很淺眠,一下子就醒了。由於長 期睡眠不足,C小姐的精神不佳,也出現了全身性的痠痛。她也看了許多醫師,卻仍然沒有改善,甚至有醫師懷疑她有精神方面的問題,令C小姐十分難過。 透過脊骨神經學的檢查發現,C小姐的頸椎、骨盆、腰椎都有錯位的情形,她會覺得全身痠痛,是因為長期頸椎錯位,睡覺時就無法放鬆,造成肩頸僵硬,連身上的關節與肌肉也受到影響,難怪C小姐看遍西醫,卻找不出原因。但從脊骨神經學的角度來看,患者需要的其實是脊椎的調整。 兩天後,C小姐回診時說,第一次調整後,還沒回到家,就開始覺得累、想睡,一回到家,不但立刻上床睡覺,而且睡了八個小時! 因為得到了質量並重的休息,C小姐感覺身體的疼痛減少許多,在經過了幾次頸椎和骨盆的調整後,身體終於不再疼痛。 像C小姐這樣吃了藥沒效,或是做了各種檢測仍查不出原因,被家人、醫師認為要看精神科的例子並不算少,我經常在想,如果人們對於自然醫學有多一些了解,可以少受那麼多身心靈的苦,該有多好? |
健康與醫療的大秘密
擁有SOP還不夠,要把它變成企業DNA
採訪‧撰文 / 文及元
9月14日晚間7點左右,台中縣后豐大橋由於辛樂克颱風帶來的充沛雨量,造成橋墩流失,在封橋時橋面突斷裂,造成遺憾的傷亡事件。
根據公路總局第一線人員說明,其實當時已經按標準作業程序(SOP)進行封橋作業,並無疏失。不過,工作人員並非以「雙向同時封橋」進行,而是先封閉南下方向、再到北上方向封橋——橋面就是在這段短短的5分鐘內斷裂。
為什麼有SOP,還是造成遺憾?德碩管理顧問公司協理古山太,針對如何落實標準作業程序做了深入闡釋,讓企業不只有SOP,還要讓SOP能滲透到企業深處,成為企業DNA。
1.基本概念
SOP是企業流程改造的起點
Q:SOP真正的意義是什麼?
A:第一個意義是因為業務文書化、可視化,可說是符合法律規定的開端;另一個意義則是可以篩檢出企業的問題點,做為進一步改善的依據,可說是企業改造的起點。
因此,SOP不是撰寫完成之後,專案就算結束,因為SOP真正的精神,是為了改革業務流程以提升效率;SOP也不是只為了確保「萬一A離職了,B也能藉由標準作業程序,很快地銜接上A的工作」,這只能說是SOP的結果之一,或只是SOP附屬產品。
SOP經常會牽涉到跨部門的業務流程(例如業務部門送貨單給財務部門開發票),因此在將具體的工作內容形式化(即SOP)之前,必須先撰寫業務流程,藉以明確劃分工作職責,排除事務重複的可能,提升工作的效能,這才是SOP的真正精神所在。
有些企業是在編寫業務流程之後,才赫然發現會計居然兼出納、倉管也能下訂單,這些都是會導致濫用職權的根源,也是唯有透過此一過程,才能抓出的病灶。
寫完業務流程之後,就可以列出改善點。各種階段會碰到的問題不盡相同,通常會有兩種處理方法:一是跟目的沒有密切關係,這種情形就跟客戶說明,由客戶判斷 是否需要處理、進行改善;另一個則是假使不改善問題,就無法達到目的,這時候就要跟客戶一起討論如何改善。身為企業顧問,一定會將目的放在腦中,發現問題 時,也是以最終能否達成目的來思考。
Q:企業通常是在什麼情形之下,需要建構SOP?
A:通常有兩個因素,一個是「內部因素」,例如公司被購併,受到另一方企業文化的影響,因而必須建立SOP。另一個原因 則是「外部因素」,例如日資企業受到日版沙賓法案(J-SOX)的影響,在貫徹財務報表的正確性與內部控制的精神時,初期階段必須以SOP進行業務流程文 書化的工作。
內部因素之中,有一個常見的原因是,將SOP作為導入企業資源規畫系統(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, 以下簡稱ERP)的前段工作,換句話說,ERP建構之前企業必須建構業務流程圖(flow chart),掌握各項工作的執掌,並將工作步驟轉換為可視化、文書化的SOP,才能規畫理想的ERP。
不論是哪一個因素,企業在建構SOP的過程中,通常可以發現平常很難發現的問題點,進而透過持續改善,達到企業流程再造(Business Process Re-engineering, 簡稱BPR)的目標。因此我認為,SOP可說是ERP的「基礎建設」,與企業流程再造的開端。
2.執行階段
良好溝通、教育訓練,缺一不可
Q:根據你的觀察,已經制定SOP的企業,常犯哪些錯誤?
A:事實上,SOP就是將日常業務加以標準化,進而成為經營高層的「耳目」。但是,第一線員工與經營高層經常溝通不良,造成現場人員已經發現問題,卻無法迴避風險的遺憾。
Q:SOP制訂完成之後,如何在組織裡深入落實?
A:落實SOP,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溝通和教育訓練,兩者缺一不可。
SOP在制定階段,通常是由經營高層決定著手,溝通模式是「由上往下」(top-down),因此必須倚靠中階經理人,做為經營高層與第一線人員的溝通橋 樑。至於要做到「由下往上」的溝通(bottom-up),就比較困難,因為SOP經常被管理高層視為一種經營工具,目的在於流程效率化、做好風險控制, 由上往下的視野,比較能綜觀全局,從下往上的話,比較難想像全貌。
決定推行SOP的同時,建立溝通架構是非常重要的事,萬一操作SOP的第一線員工,連「為什麼要這麼做」都不清楚,很容易會造成SOP脫離現實的遺憾。
企業在擬定SOP初期,通常是以專案型態進行,到了落實階段,就一定要設立「管理者」「所有者」這兩個角色:「所有者」通常為課長等級,管理者則為「C 『X』O」層級,如CEO、CFO、CIO。由於業務或組織的改變,通常只有真正在執行的人最清楚,所以需要由「所有人」,將SOP執行現場的變化傳達給 SOP的制定者或管理者。
例如,當組織內部發生變化(例如推出新產品,通路、客戶都是新的)時,就要設計「查核點」,確認SOP有無必要針對現狀進行更新;至於外部變化(例如哪家廠商近況不佳,有倒閉之虞),則有賴第一線員工透過「所有者」,將現場狀況向「管理者」呈報。
落實SOP的另一個重點是教育訓練,透過「體驗式」學習,讓受訓者體會到SOP的精髓(例如展示執行SOP之後的具體成果)。此外,盡可能讓全體員工都能 直接受訓,避免傳達過程的誤差(這並不容易,因為願意找管理顧問的企業組織往往很大,除非借到很大的場地,否則無法一一傳達)。
3.觀念澄清
SOP並非一成不變
Q:SOP與檢核表(check list)有何不同?
A:檢核表是SOP的資料之一,在業務流程之中設下查核點(check point),然後以檢核表進行查核;換言之,有了檢核表,由上對下的檢查,就可以有所依據。要注意的是,只是設立查核點,以檢查該做的事情是否有做到, 不能被視為實際操作的唯一依據,而必須回歸到業務流程上,因為業務流程才是SOP的精神所在。
Q:PDCA與SOP的關係是什麼?
A:PDCA(Plan-Do-Check-Act)是抽象的管理方法,SOP則是具體的工作實務。或許可以這樣說:「如果要讓SOP更有效率、業務流程有效改善,就要透過PDCA的概念進行確認。」
Q:SOP也必須有彈性,或容許例外情況嗎?
A:除了因應組織內部及外部的變化,適時地調整SOP之外,如果將SOP沒規定到的事項解釋為「彈性」,那麼這些「例外情形」(exception),就必須格外留意。
比方說,有一張訂單(order)進來,經過兩人的批准之後,就進入客戶付款能力的確認階段,但負責簽核的主管恰巧出差,這筆訂單量大又緊急,客戶甚至放話還有很多廠商等著接單……。
像這種狀況(例如主管出差時誰可以代為簽核),其實是「意料之內的常見例外」,可藉由事前規畫加以防範。反觀另一種「意料之外的少見例外」,就必須靠人注意,而且還要是一個「對的人」,有能力判斷事態嚴重性。
例如,廠商倒閉就是難以預料之事,需要第一線的員工敏銳地察覺異常情形,再層層上報。這裡牽涉到的是,企業到底有沒有一個部門或一個關鍵人物,能夠正確地解讀訊息,並且跳脫SOP、明快地做出抉擇,以免錯失處理事情的黃金時間。
持續改善工作流程的平台:標準作業程序
採訪、撰文 / 謝明彧
提到「標準作業程序」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, SOP),你會聯想到什麼?是企業為了符合國際標準組織(ISO)認證的必備文件?還是純粹就是把工作內容鉅細靡遺地拆解,然後制訂出一套明確界定或標準化的步驟及程序?「標準化」這個字詞,常給人官僚、照章行事的刻板印象,甚至帶點「不人性化」的意味,彷彿是管理者拿著碼錶,緊盯著工作者按表操課地完成任務。這樣的想 法,只是看到了標準化的表象,只把標準作業程序當成是一份控管文件、一項訓練工具,是寫完後就束之高閣的官樣文章,是把員工變成機器人的規訓手冊。
豐田生產制度(Toyota Production System)專家傑弗瑞‧萊克(Jeffrey Liker)和大衛‧梅爾(David Meier)在《實踐豐田模式》(麥格羅‧希爾出版)一書寫道:「建立標準化流程和程序,是創造穩定一致績效的最重要關鍵。」換言之,當工作是可重複的時 候,標準作業程序就好比是已然經過驗證的「最佳實務」(best practice),可以確保獲致穩定、不出錯的成果。
不過,標準化的最重意涵並不僅止於此。萊克和梅爾指出:「標準化作業和其他作業標準是持續改善的基線……任何作業在尚未制訂標準之前,是不可能達到真正改善的。」透過將作業程序標準化的過程,讓工作流程達到穩定,才能夠知道究竟是改善了什麼,又有哪些地方需要被改善。
平凡無聊,卻有驚人功效
管理學之父彼得‧杜拉克(Peter Drucker)在《有效的主管》一書中曾說:「效率,就是『以正確的方式做事』;效能,就是『做正確的事』。」SOP就是將工作know-how歸納整 合成書面化的制式規範,讓即使不熟悉作業方法的人,也能快速進入狀況,「以正確的方式,做出正確的事」,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內,執行複雜的事務。
承包全台數十家醫院以及多家科技廠商清潔服務的威合公司,一年靠著「有效的打掃」創造20億營收,其營運總裁長王國隆表示:「打掃誰都會做,但要做得快又好,就必須有一套固定的方法。」
所以SOP在管理上的意涵之一,就是縮短(新進)人員的學習時間、只要按部就班行事,就能避免因為不熟練或疏忽,而發生「有做等於沒做」、甚至發生意外的情形。
1970年代,美國某起空難的發生,就是在進入緊急降落程序時,因為機長沒有翻開SOP手冊逐條進行,只依照自己的記憶和經驗做反應,結果在緊迫的時間壓 力下,漏掉了一項檢查,導致整起意外。這件事使得美國聯邦航空總署在事後規定,飛機在緊急降落時,駕駛員務必遵循操作手冊,逐項完成所有程序。
再看另一個例子,美國約翰‧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)教授彼得‧普羅諾佛斯特(Peter Pronovost),於2001年彙編一份檢核清單(check list)給密西根州多家醫院,要求加護病房中負責執行導管插入動作的醫生切實執行5個步驟:事先洗手、用抗菌液清潔患者皮膚、為病患覆蓋無菌布幔、穿戴 全套無菌裝備,以及事後以無菌用品進行包紮。
這套動作簡單到根本就是基本常識,但在利用檢核表強制醫生執行18個月後,原本頻繁的導管感染病例幾乎不復見,估計為醫院省下高達1億7500萬美元,更挽救了大約1500條人命。
毫無學問的「照著做」,卻可能造成生死一瞬間。對應在平常工作上,更往往是一件事「做完」與「做好」的絕對分野,許多問題與意外,就起因於「看似做完,但沒做好」所引發。
劃分職權,減少成本浪費
對個人來說,SOP是確保事情做對的不二法門,對企業來說,SOP除了強化員工的工作成效,還有另一個助益:節省成本浪費。
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2002年的著作《力用中國》中表示:「幾乎所有美國企業都已經將組織流程標準化,一方面明確劃分各部門的業務內容,也就是責任歸屬, 另一方面則是增加組織彈性。但是,多數日本企業都是一人包辦所有業務,並沒有嚴格劃分工作領域,在這種情況下,往往職權不分。」
大前強調,業務範圍及責任歸屬不明,非常容易發生職務重疊的情況。企業應該設法讓金字塔頂端的人負責開創性工作,下端的人只需負責執行,才能創造人力運用 的效率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從課長、科長到新進人員都在思考同一件事,或是某個重要案子沒人負責執行,不僅造成組織效率不彰,有時甚至會導致經營危 機。
SOP在規範工作流程時,就是指明了什麼樣的工作該誰來負責,也就是將人力的分配明確化,使職責的範圍得以不重疊。
此外,建立SOP,企業就能更有效地掌握業務流程,進一步從中發掘出有哪些程序或步驟,對公司是不具價值或效益的,從而考慮委外處理。因為,企業如果長期 負擔龐大的成本支出,然後動輒以減薪、裁員等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來降低成本,最後非但無法切除企業贅肉,反倒切斷骨幹,導致危機。
「不能做到業務流程的標準化,將成為企業的致命傷,」大前研一強調,家樂福或沃爾瑪(Wal-Mart)等國際企業之所以能快速進入各國市場,就是因為建立了標準作業流程,換句話說,一套完善的SOP,才能讓任何員工都能輕易上手,發揮工作效率。
有效率,不等於有成效
透過SOP讓任何員工都能快速上手工作,確實可以有效減少人力的浪費,強化工作效率,這點在速食業尤其可見,也是麥當勞等國際連鎖業者快速擴張的關鍵。
然而,「有效率,不等於有效,不當的標準作業程序,對企業而言反而是抵銷的力量,」量子國際資訊總經理汪俊良指出,SOP也會導致員工應變能力變差、喪失創新性等缺失,而且如果編寫的順序不對,或是沒有設立稽核點,以偵測錯誤和不斷進行微調,很容易就只會流於形式而已。
此外,SOP是規範人員該怎麼作業,但現實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卻往往難以窮盡,無法全數納入SOP中。興業家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蔡篤村表示,SOP會出現「僵化」的問題,主要是企業在制訂與執行SOP時,往往過分重視「程序有沒有做到」,而忽略了更上一層的「政策」。
SOP的「P」字,除了代表「流程」(Procedure),其實也意味著「政策」(Policy):亦即規範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能做,並且賦予「為什麼 這樣做」的理由。當明白了作業程序背後的宗旨和目的,就能在面對各種「不在SOP上的狀況」,也能做出「不脫離SOP政策」的反應。
蔡篤村說,SOP其實有兩大目的:告訴員工「Do right things」(政策)以及「Do things right」(程序),知道哪些事能做或不能做,以及對的事情又該怎麼才能做好。所以,標準作業流程不能只有程序步驟,還必須要有政策做為背後的道理,才 能讓員工在處理事務上,維持規範,也能保持合理的彈性。
雖說SOP是大企業用以快速擴張的捷徑,但它的存在和企業大小並無關係,因為只要是做事,就會產生作業程序(OP),而規畫出標準化的作業程序(SOP),就能為自己建立出良好的工作習慣,不管遇到什麼情況,都能以省時省力的方式,達到最佳化的目標。